候鳥式養老是很好的城市發展機遇
發布時間:2020-03-23 發布者:user 瀏覽:845
老人每年10月至次年4月,不以旅游為目的在海南居住超過半個月的生活方式,被稱為候鳥式養老。僅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,在海南的候鳥人數為164.77萬人,約為海南戶籍人口總數的17%。作為全國唯一的熱帶省份,隨著每年冬季大量候鳥老人的集中涌入,給海南帶來經濟社會發展機遇的同時,也在交通、餐飲、保險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給當地城市管理提出新的挑戰。
海南冬季溫暖潮濕的氣候特征與北方相差甚大,對于那些畏懼寒冷、罹患慢性病的老年人而言,在南方特別是海南過冬、養老,是非常不錯的選擇。
候鳥式養老季節性明顯,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,一來一往,構成了人流的潮汐現象。而受到流動性影響,人群消費行為和生活習慣,以及對各種商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,也表現出很大的波動,傳導至當地社會經濟和城市管理方面,形成了巨大的沖擊波效應。
對于海南來講,候鳥人群每年最多只來住半年的時間,如果商品和公共服務的供應量都按照滿足波峰需求的話,就會因淡旺季的巨大落差,而造成淡季供應過剩、相關資源被閑置和浪費等現象。普通商品可以通過市場化競爭來調節供需,可公共服務就相對麻煩:一旦建設完成,就會形成剛性供給,調節難度較大。
可換一種方式來思考,候鳥式養老帶來的各種挑戰,實際上是由于地方對候鳥人群的養老需求缺乏前瞻性規劃。正如之前海南房地產開發將“來海南過冬、度假”作為銷售口號,卻未充分推演、精確估算大量人群涌入的衍生后果一樣,沒有制定合理的配套建設,就要在出現問題后被動“補漏”。
候鳥式養老給當地政府帶來的煩惱,恰是證明候鳥式養老背后的剛性養老需求,也證明這是很好的城市發展機會。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需求,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,這是一個龐大的養老市場。海南地方政府要轉變思維方式,正視市場和公共服務的影響,拿出妥善、合理的解決方案,鼓勵企業加入養老市場,增加公共服務的供給,為候鳥人群提供優質、價格適宜的服務,逐步改變潮汐變化,讓老人更長時間的留在當地,以打造海南“養老”的金字品牌,提升市場吸引力。
來源:光明網-時評頻道